作者/殷雷 Un Luî
一、前言
在「臺灣文學經典閱讀」這門課程,講者們簡介了十餘位臺灣詩人、散文家迥異的生命經驗及創作歷程。從中,筆者發現不同的作家、學者們(包含講者們在內)對「文學」的想像、側重的層面皆不盡相同,有其各自的特色。舉例而言,劉正忠老師(詩人唐捐)在綜述臺灣現代散文發展史時,便透露出自己對於山寨散文的開放態度;蔡振念老師在介紹「三毛其人其文」時,著重討論「其人」的生平與性格,並且以量子糾纏的角度剖析三毛的不同面向;而夏曼.藍波安(Number One男人)在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時,則強調「身體」與「海洋」對寫作以及自己成為異質性作家的重要性。
受前輩所帶來的啟發,筆者也開始思考自己能如何利用課堂所學,建立一套屬於自身關懷「台語文學」的文學想像。筆者想藉由本文提出和討論的問題是:我們這個時代的台語文學應該如何發展?屬於當代的台語文學應具備什麼樣的特色?筆者將文體限定在課程主題所涵蓋的新詩及現代散文,闡述自己對於台語文學發展的三項管見。
二、台語文學作為保存與推廣詞彙的手段
在第13週的課堂上,劉克襄老師以「試探《田園之秋》」為題,談論陳冠學先生日記體的散文集《田園之秋》及臺灣的自然寫作。其中,劉老師提到陳冠學多識蟲魚鳥木之台語名的長處使得文章生動活潑,受到多數人的肯定;詩人唐捐也在〈《田園之秋》的辭與物〉一文說明,陳在《田園之秋》「這種正名的習慣,源自於對名實相符的追求,以及對俗誤的不耐。」1由此,我們能觀察到台語的「正名」如何以文學的形式保存下來。
然而,由華語文學所保存的台語,大多為零碎、片段的台語詞彙,而難以將台語的語法、句構生動鮮活地表現出來。華語文學中的台語好比博物館的標本,雖然具有綺麗而引人矚目的外型,卻勢必將失去其自身原有的活力;因此,筆者認為唯有透過通篇以台文書寫的台語文學,我們才能全面地保存台語文的詞彙,彰顯各個詞彙在語言中是如何地被活用。同時,既然文學能保存既有的舊詞彙,它也應當能成為新詞彙的載體,讓新興的詞彙得以藉由文學進入到我們的生活。總而言之,能夠達到「保存及推廣台語新舊詞彙」的新詩、現代散文,方為筆者心目中理想的台語文學。
三、涵蓋多元觀點的台語文學
在第3週的課堂,呂興昌老師向我們介紹「走過現代,定位鄉土」的林亨泰先生。從林老先生的〈海線〉、〈力量〉等台語文詩篇中,筆者可以看到屬於詩人「那個時代」的鄉土,包含作者對臺灣風景的凝視、對威權體制壓迫的反抗,皆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。然而,在多年後的今日,筆者發現台語文學處理的主題仍時常不離鄉土、自然、傳統習俗或反抗權威等,且新詩和現代散文尤為如此。儘管有部分的作家試圖跳脫此一框架,台語文學仍然嚴重缺乏這個時代年輕人的觀點。這樣的現象或許跟愈來愈少年輕人能掌握流利台語文的趨勢有關。
筆者認為,在台語文學跟著臺灣文學「走過現代,定位鄉土」以後,我們還應該思考如何讓台語文學「行向多元」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將年輕人的生活經驗注入到台語文學之中,網路、人工智慧、環境保護等議題都是我們可以嘗試突破的方向。同時,年輕人在創作台語新詩、散文的過程,應該避免台語的文句受到華語語法的影響,或者是以華語的思維創作台語的文學。後者無非是將台語文學視作華語文學翻譯的產物。隨著本土文化復振的思潮逐漸在台語文系以外的學術界萌芽,各大學開始有愈來愈多以台語授課的課程,例如:臺灣語言與社會(語言學)、近代臺灣的歷程(歷史)、台語天文學(天文學)。如何將這些學術知識再進一步轉化到台語文學作品之中,是值得當代年輕作家思考的課題。
四、在另外一顆星球開墾台語文學
夏曼.藍波安在第14週的課堂向我們介紹了「開墾」和「星球」的概念。首先,「開墾」所指涉的是相對於殖民者的發現主義,被殖民者(文化上的)要開拓自己的文學;而「星球」則是多元文化的具體化形象。在最近的一場訪談,夏曼.藍波安如此說道:「我們住在不同的星球,就是不同民族,所以我的文學我的發展,從來沒有參考什麼大作家的一些作品……因為我是海洋民族,所以我自己發展自己的文本。」2由此可見,夏曼.藍波安有意將原住民族的華語文學和漢人的華語文學劃分開來:因為兩者在文化上的差異,使得兩種文學在本質上產生了宛若不同星球般的差別。
筆者認為,在現在的臺灣文學中,台語仍然時常是被(華語文學)發現的。以下節錄一段詩人唐捐的詩句:「男性的空間能力和他們(即男性)/的睪丸酮濃度成正比例。科學/家指出,睪丸酮(筆者將另文探討/黑洗殺蜜)濃度太高,或太低……」3文中,台語「he是啥mih」以華語諧音「黑洗殺蜜」表記下來。筆者並不反對唐捐的做法,其詩中的「華星文」著實增添了作品的特色,塑造出鮮明的個人風格。然而,這樣的書寫終究是華語本位思考的產物,忽略了台語文其實是另一顆星球的主體性。
有鑑於此,筆者認為當台語不斷地被華語文學發現時,台語文作家應該努力開墾自己的星球。這樣的星球不同於陳冠學、唐捐將少數的台語詞彙、文句引入華語文學之中,而是全面地以台語文為本位出發,避免讓社會大眾產生台語文為華語文學附屬品的錯誤形象。
五、結語
綜上所述,筆者以為理想的台語文學應該具備保存與推廣新舊詞彙的功能,讓詞彙藉由文學進入、回歸生活;在主題的揀選應該更加多元,涵蓋年輕世代的觀點;在創作的精神上,則應該將台語文學視為有別於華語文學的主體,並且以台語文為本位來寫作。筆者撰寫此文供自己與其他致力於台文創作的有志參考,在寫作時可以延伸甚或反駁這些主張。最後,在此一併感謝課程的講師、助教,讓筆者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勾勒當代台語文學的理想藍圖。
參考資料
- 唐捐,〈《田園之秋》的辭與物——論陳冠學《田園之秋》〉,《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》(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,1999年),頁390。
- 江昭倫,〈摘國家文藝獎 夏曼.藍波安:我自己開創我的文學路〉,網址: https://www.rti.org.tw/news/view/id/2189426
- 唐捐,〈秋天的讀書筆記〉,《噢,柯南》(新北:堡壘文化有限公司雙囍出版,2023年),頁166。
最近更新 2023-12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