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/殷雷 Un Luî
關於本文
在上一學期,筆者選修了臺灣大學江文瑜老師開設的通識課程「臺灣語言與社會」。目前為止,筆者一共修過三堂全臺語授課的大學課程,其中兩堂是師大臺灣語文學系的選修課,僅有「臺灣語言與社會」一堂是非臺語學系開設的通識課程。就筆者的個人觀察,不論在哪所大學,以臺語授課的課程都是相對較為稀少的。因此,筆者想藉此機會撰文分享這堂課,讓更多同學們有機會接觸、修習臺大的臺語課程。
課程內容與上課方式
「臺灣語言與社會」這門課程涵蓋的範圍非常廣,上半學期以語言學為主,包含譬喻理論、語言相對論、構詞學、語音學、臺語文字等主題;下半學期則會聚焦在臺灣語言(政策)的演變,從荷治時期、鄭氏時期、清領時期、日本殖民時期國語運動、國民黨時期國語運動一路講到近年的2030雙語國家政策。這門課程在上學期的開設時間為每週四的7、8、9節,即14:20至17:20這段時間。三堂課程皆為老師授課,沒有討論課。上課時,老師偶爾會點名同學回答問題或發表意見;只要同學有專心聽講,即便回答的內容有誤或發表地不夠周全,老師通常都會鼓勵而少有責備。另外,雖然這堂課程是全臺語授課,老師在課堂上會全程使用臺語(除非有特殊狀況),不過指定閱讀的文章、上課使用的簡報皆為華語文,作業也是以華文書寫。想要修課的同學們不必擔心自己的臺語讀寫能力會跟不上。
作業內容
這門課的作業內容包含四份平時作業、一次期中考試和一份期末創意成品。四份平時作業分別為歌曲譬喻理論分析、臺語文歌詞分析和兩次的電影語言學現象分析。由於上學期課程進度延宕,原定兩次的電影分析作業被合併成一份。這四份平時作業皆為團體合寫的書面報告,同學們須要利用課外時間討論、完成作業。至於期中的take-home exam,是筆者認為較具有挑戰性的項目:寫作業的過程中,同學們可以參考任何線上、線下的資料,不過不得諮詢其他人,是本課程唯一獨立完成的回家考試。它的內容雖然較多,但時間給的還算充裕。最後,期末創意成品是每個小組在學期末要繳交的課程產出,老師接受且歡迎各種形式的作品,如上學期便有桌遊、LINE貼圖、詩作、歌曲等多元的成品。老師在最後一週會從20組當中挑選10組上臺分享各組的創作。此外,這堂課會進行線上點名,同學必須在課程結束前回答兩個簡短的問題(問題與當日授課內容相關),以證明當天有出席課程。
課後心得與感想
筆者在這堂課程學習到許多語言學、社會學相關的知識,而這些知識也帶給了筆者許多啟發,促使筆者將所學應用在創作之中。在課程中,筆者深刻地感受到老師的熱情。江老師十分鼓勵不同背景的同學分享他們的經驗或知識,在上學期的課程也不時會點名母語為客語的同學分享客語的詞彙、知識。在臺北的生活中,筆者平常很難聽到、講到臺語,而這門課程提供了同學們可以沉浸在臺語文的環境。江老師在上學期末也宣布,這堂課未來皆會以全臺語授課。不論你是對語言學、社會學、臺灣語言的歷史有興趣,還是單純好奇全臺語授課的進行模式,筆者都非常推薦修習這堂課程。
註:本文分享內容僅供參考,詳細資訊請依課程網的正式公告為準。
最近更新 2023-06-23